网络消费网 >  综合 > > 正文
精选!深度|当一名心智障碍青年要就业,社会需要做哪些努力?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资料图片)

一个人找到自己的社会分工角色和价值,是融入社会的基础。然而,一名心智障碍青年真的可以通过就业参与社会分工、创造价值,并获取对应市场价值的劳动报酬吗?

2023年5月21日是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这一天前后,心智障碍人士的就业再次受到多方关注。虽“平等”“包容”已成为社会热词,但温暖而宏大的口号并未让这个群体的就业变得更加容易。越来越多人发现——曾经推动一系列助残服务从无到有的公益慈善组织亟须重新思考心智障碍者面临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实际上,国内心智障碍群体逾千万人,伴随不同程度的社交、学习和社会适应障碍。虽然针对小龄心智障碍者的支持和服务日益繁杂,但就算是国内一线城市,这个群体的就业率也不超过4%。“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适合就业吗”“一个项目周期能推动就业吗”“要做足哪些准备,才有可能促成就业”……这些问题相互关联。

找到答案,残健共融才能找到方向。而答案往往藏在细节中。

第一个问题:心智障碍青年真的可以就业吗?

“现在不缺宏大的概念,关键是我们得讨论细节,讨论就业在细节上是不是真的推得动!”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前,广东省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青年服务中心联合多方举办“寻找破题之道”心青年(指心智障碍青年)就业研讨沙龙上,关注心智障碍青年就业的公益慈善组织代表和社会爱心人士不止一次提到“细节”的重要性。

曹海飞是一位心智障碍青年家长,同时也是广东省智协秘书长。他直言道,“心智障碍青年就业不应该单相思。”但要回避“单相思”,必须回应心智障碍青年就业前的第一个问题——“他们真的可以就业吗”。实际上,由于心智障碍青年就业率长期低于4%,在一次次挫败中,曾被视为融合关键的“就业”在助残领域内的概念已逐渐模糊和偏移。

“就业的本质是创造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价值,意味着用人单位愿意出钱购买这份价值,无论多少。但现在我们再谈到就业时,很多人聊的是‘挂靠’‘体验’,大家似乎不再相信就业是真实的事。”推动此次研讨的广东省智协副秘书长、广州市心友心智障碍者服务协会负责人区泳强说,但坚持才能看到希望,而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

实际上,他在超市看到了成功就业的方向。签署全日制的合同、每天工作八小时、整理货物和补货、获得同事上司认可……2023年5月,被评估为二级智力障碍(重度)的陈俊莹在华润万家超市迈入了职业生涯的第十八个月。不知不觉,这位广州女孩不再被视作“助残的对象”,却成为管理层眼中的“优秀员工”。

这些年,心友会一直在探索就业支持的模式。而俊莹是由心友会持续开展系统职业支持,乃至推动成功就业的个案之一。令区泳强惊讶的是,当初的俊莹“学习慢,少有对话,打破规矩有情绪,很多人都觉得她不可能就业”,实际上,她在第一期实际工作岗位培训中亦未能达到企业用人要求,为此争取了第二期培训。

漫长的训练最终带来了能力的提升,2021年12月,她正式签约,如今,对工作和职场环境的适应度,个人社交能力的提升更是“巨大”,甚至有管理层表示,“其实可以招更多这样的员工”。与此同时,俊莹之外,还有二十二名心智障碍青年在系统支持下被聘用为超市员工,多名心智障碍青年则在超市实习阶段。

“俊莹也能突破自己,这说明心智障碍青年就业率不应该这么低(实际上,发达地区心智障碍青年就业率远高于4%)。”区泳强说,“心智障碍群体的能力参差不齐,有的需要完善的康养、托养服务。但我们在讨论就业的瓶颈时,实际上是在讨论经评估有可能就业的心智障碍青年是否能获得本该拥有的系统支持。”

在他看来,这部分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其实是对社会公益慈善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如果提高就业率有可能,那我们就应该全力以赴,而不应该浪费一个心青年宝贵的青春,这时候,我们尤其需要复盘和分析具体问题。”

第二个问题:心智障碍青年毕业就能就业吗?

“我一开始也几乎没想过就业的问题。”俊莹母亲莫彩霞在研讨会上回忆道,实际上,俊莹和大多数心智障碍者的人生轨迹相似——2000年出生的俊莹经评估为“二级智力障碍”,从小进了特殊学校,一读就是九年,得益于广州中等职业院校为心智障碍者开设培训班(启能班),后顺利进入广州市海珠工艺美术职业学校启能班。

但就读工艺美术专业的她更多时候是学生活和工作常识。2020年,启能班的最后一个学年本该安排学生外出实习,积累职业经验,但企业迟迟对接不上,俊莹只好待在家中,毕业后,更是“毕业即失业”。直到2020年8月,华润万家与心友会共同开展心青年职业培训,莫彩霞替俊莹报了名。可她知道,就业依旧是奢想。

第一期培训,俊莹十分失落——实际上,三个月的理论学习和半年实习期,的确不足以帮助她独自理解和掌握商场仓库、收银、促销、理货等工作内容。研讨会上,特殊教育老师麦安琪分析道,“我们很多时候,觉得一个孩子从启能班,或从一所高等院校出来,直接具备就业的能力,但现实中并非如此。”

如今,麦安琪在心友会联合职业院校开设的心职教中高等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班任教,接触的也大多是像俊莹这类的学生,“他们过去接受的训练和教育,大多培养目标并不是以就业为方向,同时,很多孩子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没有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行为规则、职业技能的培养并未对标职业市场的具体需求。”

过去,社会常常是培养一个适合待在学校或家庭的学生。但更多时候,麦安琪发现,心智障碍青年的社交规矩、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需要长时间、持续性地培养,“其中,虽然都说要就业,但心智障碍青年和家长的就业意识往往并不清晰”,这一系列改变必须在“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和“学校+社会”的环境中过渡。

“而且这个时间会长达数年。因为很多职场问题需要在就业之前的长期培训中提前发现,提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曝光’需要时间,比如社交、情绪、行为规范问题,这些过去不被留意的小问题一旦在职场环境暴露,往往一票否决。”心友会副会长,同时也是心智障碍青年家长的陈颖说,“包容是双向的,心智障碍青年也需学会尊重职场”。

“你想适应社会,就不能随手把商品拿走;不能对同事说出过分的话;不能有家里无所谓但公众场合不适宜的行为习惯。”陈颖说,心职教中高等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班会围绕“自我决定、职业人格、职业能力、独立生活”进行职业教育,同时,校园过渡只是第一步。

“我们还联合华润万家等企业开展心职培职业训练,让就业辅导员带心智障碍青年进入实际工作岗位,熟悉环境,拆解流程,明确工作,并解决每一个环节暴露的问题,直至学会自主工作,了解指令,避免影响职场的动作、社交,创造正向价值。”她进一步解释道,“我的孩子就在华润万家实习阶段。”

第三个问题:谁为心智障碍者就业奠定基础?

当校园和职场都引入了专业人士,心智障碍青年的就业问题是否也能迎刃而解?

作为就业辅导员,也是最靠近职场的支持者,余萱对经过培训后的心智障碍青年能力有更清晰的了解。在她和众多一线工作者看来,光有校园和职场实习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实际上,这些年心友会在不少心智障碍青年身上投入了训练时间、人力和心血,也对接了企业尝试用人,虽有成功,也有失败。

他们发现,问题很多时候不在训练方式上。有一线工作者反馈,校园也有寒暑假,而实习也不过四小时,要确保训练成果,就得回到家中继续强化,在社会中也需要继续融合。家长作为最大的影响者,有时不知不觉就会成为推动就业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比如因不合理的预期值挑工作,徘徊挂靠与工作间,不敢放手和加强度,或没有配合就业培训的要求。”

“第一期培训时,我没有介入。但在第二期,我看到她特别渴望进入商场,也开始配合就业辅导员,教俊莹把每天处理过的商品内容和位置拍下来,记到笔记本上,不断巩固,现在的俊莹可以独立前往仓库拿货,排面加货,知道哪里缺货补哪里。”俊莹母亲莫彩霞说,所以,“家长要坚定就业决心,狠下心配合大家,更要有具体的行动”。

与此同时,在校园、家庭和职场之外,心友会也在开展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及融合活动,“一周有近二十场社会融合活动,涵盖文化体育及社会实践,俊莹也有参与,他们可以通过恒常的社会融合,保持社会融入状态,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区泳强分析道。

此外,“目前心智障碍者更适合在‘大业态’工作,但‘大业态’职场人际关系不能光靠就业辅导员。俊莹妈愿意走进超市处关系,所以一线员工了解、喜欢俊莹,愿意教,工作环境友好,俊莹喜欢,愿意努力。这个过程,家长一定要一起努力。”

而在推动就业的漫长时间里,企业支持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就业辅导员是不可能了解一个企业的工作内容,但不了解,就没办法培训。”一位助残工作者分析道,此外,“一个企业愿意开放岗位,必须令社会责任和人力资源两大部门开绿灯,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相互了解,形成推动真实就业的共识。”

而华润万家相关负责人透露,针对以上两大问题,“我们先是与心友会于2016年合作,从组织员工陪伴心智障碍青年跑步开始,不断互相熟悉,到后来开发实习乃至就业岗位,配备老员工搭配就业辅导员才有今天成果,企业和社会组织互相协同,很重要。”区泳强所说的社会融合,也成为社会了解心智障碍者真实状况的媒介。

上述负责人表示,“心智障碍青年就业从一开始就不能视为‘公益慈善事件’,而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用人行为。企业愿意提供用人机会,前提是社会多方应该做好准备,而不是将责任和风险抛给企业。当企业视为公益慈善事件时,就业便不再可能。”

然而,也有专业人士指出,只有学校教育、实习训练、社会服务和支持、家庭教育形成闭环,各环支持策略统一方向,才可能突破4%。但目前各个环节的推动者不尽相同,当问题摆在面前,不同机构之间亟须跳出传统的项目逻辑,共同围绕一个个具体个案,制定分工明确的支持体系,通力合作,“现在大家不是在做一个成熟服务,追数量没用,而是在给一个问题找答案。”

第四个问题:推动心智障碍者就业要怎么做?

目前不同社会力量之间难以形成合力,一定程度是因为“就业”概念的模糊——当有人讨论真实就业,有人说的是挂靠企业,还有人谈的是职场体验。与此同时,目前国内不少就业支持项目周期短,实际上只是就业支持链条中的一环,却被定义为“完整的就业支持项目”,以此获取稳定资源。一位助残工作者透露,但项目经费不应从这获取,完整的就业支持往往跨越一年甚至几年。

事实是,当一名心智障碍青年奔走于不同的培训,不见得能推动就业,甚至会拖累其成长。秉承理想主义的公益慈善组织应当呼吁社会投入体系搭建经费,以联合行动打破4%的瓶颈,“好比一款新药,研发时不会投入市场。它需要社会投入大量资金,多方参与研发,如果不做好多方协同的打算,这款新药便永远不会面世,就业支持也一样。”

值得关注的是,“寻找破题之道”心青年(指心智障碍青年)就业研讨沙龙上,亦梳理了社会多方协作的可能性和方向,并一一罗列了出来。相关负责人表示:“期望此次沙龙只是推动公益慈善组织回应真实问题的第一步,也希望大家接下来真的可以通力协作,寻找问题答案。”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苏赞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苏赞(部分由受访者提供)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甄志良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慧婷

关键词: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网络消费网的作品,版权均属网络消费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网络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网络消费网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热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0 www.sos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网络消费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15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