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网 >  区块链 > > 正文
数字经济成“新赛道”,实现占GDP比重约9%,西部省份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时间:2020-07-13 11:33:22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主要国家对数字经济日趋重视,并纷纷制定出台了国家发展战略。而我国经济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后,开始转向中高速发展,并进入升级换挡的关键时期。当前,“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之一。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无论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是中西部省份,均在数字经济方面频频发力,出台了相关政策,希望在新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其实,这一现象并不让感到意外,因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乃至城市竞争的关键性举措之一。

如果说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新动能,那么发展数字经济则是区域经济竞争不可回避的“新赛道”。这意味着,未来5~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各省市在数字经济方面的战略布局、政策目标以及落实情况,或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优势及核心竞争力。

通常来说,各省市的数字产业化能力与传统经济实力基本呈现正向关系,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数字化能力越强。不过,以贵州省为代表的西部身份,大数据产业异军突起,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域等综合因素来看,四川省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可复制性。近日,笔者专程来到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进行了调研,有如下几点感受。

一、耀眼的成绩:数字经济并非“富省的游戏”,西部后发赶超

提到成都,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这是一部写于2002年的网络文学,在天涯总点击超过10亿,畅销近100万册。当时,全国都还没有“互联网+文创”的概念,但或许从彼时刻起,成都就已经烙上了“互联网+”的印记。据今年1月的2020 年数字文创产业(成都)峰会披露,预计成都2019年全年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1350亿元,实现占GDP比重约9%。

最近几年来,成都以强大的新经济潜力和实力,领跑1.5线城市。今年5月,财新智库和BBD联合发布的《5月万事达卡财新BBD中国新经济指数》显示,成都排名国内城市第二位,排名仅次于北京,令人惊艳。

事实上,成都只是四川省发展数字经济的靓丽“名片”之一。据了解,四川省一直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数字经济已取得跨越式发展。2019年,四川省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总体规模超1.6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0%,预计到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总量将达到2万亿元以上。

这些耀眼数据的背后,折射出四川省在数字经济领域频频发力的结果。据笔者了解,电子信息产业是四川全省“5+1”产业的重要内容,四川还是全国四大区域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软件、信息安全、计算机及芯片等信息产业基础雄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芯、屏、端、软、智、网”为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实力不容小觑。

其实,西部省份在数字产业化方面,表现出色的不只是四川省。数据表明,贵州省等数字经济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数字经济的典型之一。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去年底发布的《2019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为76,仅次于北京和广东,位列全国第三位。

由此可见,数字经济并非“富省的游戏”,目前已经成为西部省份后发赶超的重要抓手。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曾表示,数字经济下,东中西部地区完全在一个起跑线上。

二、生动的案例:数字经济发展的“国企”引领者

或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来自一线的企业,其非凡的发展经历远比宏观数据更为生动,更能让人看清楚西部省份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战经验与不足之处。

为此,笔者近期专程选择川投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投信产集团)进行深入调研。该集团是一家成立于2017年12月的省属国企,是四川省投资集团全资子公司,也是四川省国资系统首家大型信息产业投资平台,注册资本金20亿。截至2019年12月,川投信产集团参控宏明电子(国营715厂)、天府大数据研究院、川大智胜系统集成、川投云链、智慧华川、天府智链等10余家单位,资产规模已达60亿元,员工人数超过4000人。

两年多来,川投信产集团积极发展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热点领域,布局数字经济,一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智慧城市、智慧养老、智慧医疗、供应链金融智慧服务、智慧教育项目等正在加快推进。

经过实地考察交流,笔者认为,川投信产集团有以下几个方面经验值得借鉴。

1.夯实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经济的底层技术,引领四川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各种应用场景,但背后少不了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

在川投信产集团成员单位中,最让笔者吃惊的是,有两本国际期刊《国际信息技术和决策》(SCI)与《数据科学年鉴》,以及一本国家核心期刊《电子元件与材料》,该集团对国际前沿科技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要素,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石油”。夯实大数据研究对于川投信产集团在产业数字化领域的投资乃至引领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为此,该集团在大数据方面做了大量前瞻性布局,例如,其旗下天府大数据国际战略与技术研究院汇聚了一大批电子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国内外顶尖专家,其中既有诺奖得主和图灵奖得主,还有大批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在大数据产业项目方面,旗下有川大智胜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智慧华川养老(北京)有限公司、天府智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等,还有正在筹划的四川省大数据交易中心。

川投信产集团高度重视技术创新驱动力。作为成立刚两年多的集团公司,该集团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家,取得ISO体系认证、ITSS等各类资质92项,拥有有效专利239个,其中发明专利67个,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68个,外观设计专利4个,已取得著作权证书117个,科技成果22项。华川、智链、云链等3家新公司相继启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相关工作。新增申报专利19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个,商标保护20项。

众所周知,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业务与利润的源头。这一方面,川投信产集团一直在默默努力。今年4月,川投信产中标中国移动四川公司2020-2022年DICT信息化服务类集中采购项目包7ICT集采服务(服务模式),全省政企DICT项目IT部分的系统集成、维保服务,包含但不限于数据采集、应用系统技术支撑、系统集成、运行监控服务等,服务对象省本部及22个市州分公司;5月,川投信产集团所属四川川投云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投云链)申报的“基于区块链服务的供应链金融智慧服务平台应用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成都市科技局技术创新研发项目公示。

2.聚焦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宏明电子,提升四川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

川投信产集团的企业使命之一,是引领四川“5+1”产业创新融合。为此,该集团立足产业,集中优势资源,聚焦四川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2019年5月,该集团并购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原国营715厂,以下简称宏明电子)。后者成立于1958年,是一家以新型电子元器件为主业的大型电子元器件综合性研发生产企业,是我国电子元器件骨干企业,连续29年荣获中国电子原件百强企业称号。

回归国企怀抱的宏明电子重新焕发生机,此次并购不仅为川投信产集团装上了电子信息产业的新引擎,对提升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更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其实,背后的原因很简单。2019年,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59.9亿元,同比增长14%,电子信息产业由此成为四川省第一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的产业。

笔者调研时,正值川投信产集团并购宏明电子一周年之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回望一年来的种种变化,数据或许最有说服力: 2019年,宏明电子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超过7%,完成了200余项专利申请,取得专利授权45件,荣获四川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能力百强”“发明专利拥有量百强”“研发经费投入百强”,荣获四川电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宏明电子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单位,四川省仅有2家企业入选。

特别是,在电子元器件价格持续下行,行业企业普遍感到较大压力的情况下,宏明电子实现了逆市增长,经营业绩再创新高。2019年,宏明电子营业收入达到18亿元,较2018年同比增长20%;利润总额较2018年同比增长 30%。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第一季度,宏明电子本部2月实现现价产值同比增长45%,3月实现现价产值同比增长46%,为公司历史单月产值第三高,发展势头强劲。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实体经济极其艰难的特殊环境下,宏明电子“逆风飞扬”,充分证明其技术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公司发展角度来说,国资入驻有利于加快宏明电子的科技创新+深化改革。一方面,在股权改革方面,其谋求IPO挂牌上市,形成混合所有制和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另一方面,在掌控与放权等方面也得到权衡。宏明电子的产品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和军工领域,对于这类行业进行掌控,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而放权则意味着借助市场的力量,形成更加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3.布局产业生态,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的真正要义不只是数字产业本身,而是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笔者注意到,在2019年11月发布的《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供应链金融实验室·2019供应链金融白皮书》中,由川投信产集团下属企业川投云链打造的撮合拍供应链金融智慧服务平台,被作为优秀案例进行展示推介。截至2020年5月,撮合拍供应链金融智慧服务平台已服务以下主要产业链上企业601家,累计撮合票据交易额46亿元,为各大中小企业节约融资成本4000余万元。

供应链金融对于盘活四川省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同时也对四川省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信用与经济主体的交易行为密切相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川投云链的意义不仅可以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可以助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以上案例,只是川投信产集团服务实体经济的缩影。事实上,该集团较为注重在传统产业方面的生态化布局,引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虽然川投信产集团的业务布局涉及养老、健康、教育等产业,但本质上是产业数字化,这也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符合时代特征,未来前景可期。例如,川投信产集团旗下智慧华川公司的目标,是打造“一流康养国企”,该公司推出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系列服务与数据平台,结合IOT和大数据治理,已成为智慧康养领域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三、问题与建议:四招发力,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川投信产集团的发展路径来看,以“国企”发力数字经济的做法具有现实意义,其值得经验值得参考借鉴。笔者结合西部省份发展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集中优势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1~2家国企是现实选择

近年来,西部省份虽然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体来说,大型龙头企业仍较少。比如,阿里对于浙江,腾讯对于广东的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西部城市与深圳、杭州等数字经济发达城市的明显区别。

理论上来说,腾讯、阿里、京东、美团等民营企业最具市场活力。但西部省份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而川投信产集团的案例告诉我们,让国企发挥特殊作用,可能是西部省份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比较现实的做法。

笔者认为,国企发力数字经济,在理论上未必是最优选择,但却是可行的现实选择。川投信产集团背靠四川省投资集团公司,除了作为四川省“5+1”战略的先行者,也是川投集团转型升级的冲锋队。目前,川投信产集团的规模优势或许还不明显,而四川省的资源相对分散,不同的国企也纷纷涉足数字经济,无法快速形成规模效应。为此,笔者建议,该省可集中资源,挑选一两家有技术实力的国企做大做强,从而形成“拳头”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国企体制虽然有着种种优势,不过也存在显著的弊端,尤其是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民企的灵活性和激励性,反而存在弱势,然而,国企引导却又是中西部地区赶超的一个最直接路径之一。破解这个矛盾,无疑就是要增加机制体制改革,而这个机制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原则,毕竟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含外资),都是在要同一市场中竞争的,市场化竞争就需要市场化制度来激活国企的内在动力。

除了营运机制的问题,国企还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就是对管理层、核心员工、技术人员等激励不足。而这一两年,央企及全国多地的国企改革实践证明,通过混合制改革、员工持股等,对留住核心员工、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激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笔者建议,中西部省份在一开始设置数字经济国企的时候,就要注重包括激励在内的机制体制改革,为想做事的人留足空间,留足核心员工、技术人员等,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2.重视金融生态建设,助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现代金融不仅仅是银行信贷,而是多层次金融市场,尤其是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资本力量,对于数字经济产业中的新业态、新产业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深圳、杭州等金融市场发达的地区调研时发现,类似川投信产集团旗下川投云链等优质企业,较早就获得了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从而在短时间里实现估值达到10亿元级别,资本的介入将大大提升管理团队的激情和创新能力,也能快速培育细分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可以说,离开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数字经济产业的业态必然受到影响。笔者注意到,今年6月初,虽然受疫情影响,2020中国数字经济投融资“云路演”活动在成都成功举行,这说明四川省充分意识到金融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发挥市场化力量,推动体制创新,建立容错纠错机制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将数据要素单列于要素市场化配置。《意见》的发布,吹响了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号角,有利于探索破除数据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数据这一新型要素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川投信产集团还是四川省,乃至全国各地,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预计在不远的将来,各省市区或将掀起数字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浪潮。对此,笔者建议,四川省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化力量,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做文章,实时出台新的人才激励政策,保障企业及其管理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企业管理者大胆改革,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形成敢想敢干的氛围,实现数字经济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4.重视智库、人才等建设,补齐西部数字经济人才短板

人是唯一活的生产要素,也是发展数字经济最重要的可变动要素。西部地区普遍受到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长期“孔雀东南飞”的现实背景下,高精尖的技术人才规模不大,也是制约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

笔者在调研时发现,西部省份在数字经济的核心人才、领军人才招聘和留人方面,普遍存在难度。以四川为例,虽然有电子科技大学等技术实力较强的高等学府,但产学研人才的链条并未完全打通,不少高校科研人才尚未经过残酷的市场洗礼,离企业的实际需求尚有不小的差距。而且,尽管拥有国内一流的大学,但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科学家和高层次专家,相对缺乏。

对此,未来,建议通过加强智库建设、邀请讲学等多种形式,弹性获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地的领军人才,善于借智借脑,从而加快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步伐。

(盘和林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网络消费网的作品,版权均属网络消费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网络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网络消费网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热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0 www.sos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网络消费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15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