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网 >  科技 > > 正文
被拱上热搜的“接吻神器”10多年前就有了,为什么一直没被商业化?
时间:2023-02-25 12:18:41

一款“异地恋接吻神器”闪现热搜第一。只要两个人同时对准感应区亲吻,机器就会把嘴唇动作和力度转化成讯号,传到对方的机器上,再转化为对应的触感。

奇怪的长相,外加品牌方暧昧的营销迅速引发热议。有人觉得解决了异地恋的痛点,有人质疑它是色情的温床。白话君的第一感觉是,眼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美剧《生活大爆炸》第五季,为了让好兄弟Leonard和Raj的妹妹更好地异地恋,Howard发明了远程接吻神器,他和Raj两个大男人试用时猥琐的样子,让人过目难忘。

所以,“接吻神器”的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2011年而在2015年5月14日,一位叫Hooman Aghaebrahimi Samani的教授上传了一份论文《Kissenger: Design of a kiss transmission device》,详细介绍了一款接吻传输装置的设计。

这篇论文创作于2012年6月,涉及6个人,分布在日本和新加坡两地,Samani是第一作者。了解他们的故事,或许有助于对中国版的“接吻神器”给出更公允地评价。

一家叫“爱与机器人”的公司

时间回到2012年6月,在英国纽卡斯尔的交互系统设计大会上,时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的Samani教授展示了一颗有着烈焰红唇的“大土豆”,像极了《玩具总动员》里的土豆太太,从产品逻辑到设计和如今看到的中国版“接吻神器”几乎一模一样。

这就是Kissenger的第一个版本“吻我”。Kissenger=Kiss+enger,意为用于接吻的设计。

在论文里,Samani他们阐述了设计的初衷:促进人类在异地恋中的亲密关系。因为“亲吻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可以传达许多深刻的积极情绪,如尊重、问候、告别、浪漫和性欲”。

听上去非常符合情理,但对于产品是否可行,这群人做了共计三轮设计和用户调研:大土豆的设计很快被否决了,因为这玩意儿让人毛骨悚然;第二个版本,形象变成了可爱的小熊,亲吻的主体是颗爱心,材质换成了触感更像嘴唇的室温硫化(RTV)560硅胶。他们还想过设计成一根棒棒糖,能让孩子更喜欢产品,和不在家的父母多互动。

第三个版本才加入了驱动和交互机制,伺服电机的震动让硅胶表面鼓胀制造出接吻的感觉。为了评估产品的有效性,他们还邀请了7对年龄在22-30岁之间的夫妇,让他们比较Kissenger和视频聊天软件互动的差异。他们交往至少9个月,有过类似异地的经历。

最终的结果是,这些人普遍觉得用Kissenger更能传递感情,增进彼此的关系。对于这个积极的结果,Samani和团队显得很兴奋,并表示未来要加入温度和湿度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同时关注到了这款产品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比如,长期使用Kissenger会不会降低伴侣真实见面时候的激情?使用Kissenger和伴侣外的人接触,构不构成出轨,等等。

Kissenger也不是他们唯一的“突发奇想”。Samani在新加坡成立了一家名为Lovotics的公司。Lovotics=love+ robotics,直译成“爱与机器人”。他们致力于让机器人能拥有触觉、嗅觉,更好地与人类互动,传递温度。

除了Kissenger,他们还设想过一种材料,做成衣服后能够感受到对方的拥抱。还有一款像是宠物的小机器人,能感受到人类的情绪并给出反馈。

不过,Samani并没有等到Kissenger量产就离开了Lovotics。Kissenger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是在5年后,主角变成了一位华裔姑娘。

一次失败的众筹

2017年前后,在美国资深众筹网站Indiegogo上,一位叫张妍(Emma Yann Zhang),就读于伦敦城市大学的华裔女博士发起了一个项目,名字就叫Kissenger。这是她2016年提交的毕业设计方案,参考了Lovotics的设计,并且很好融入了手机这个载体,推出了App,增强了互动性——是的,就和中国版的“接吻神器”一样。

那年,她带着原型机在第二届Love and Sex With Robots(与机器人的爱与性)大会上惊艳亮相,得到了BBC、探索频道、时代周刊等一众媒体的报道。

不得不说,张妍的运气真不错。那届大会原本应该在2015年召开,地点是马来西亚。只是当地警方意外宣布会议非法,于是延期到了2016年,地点还改成了伦敦。这下张妍连路费都省了。

从名字来看,这个大会也确实超前。它的创立者叫David Levy,写过一本书,就叫《Love and Sex With Robots》。Levy在书中断言:“2050年,人类将爱上机器人,和机器人结婚,并且发生关系。”

David Levy是何许人也?只提一件事,1984年,他出版了《国际象棋计算机手册》。这是一位既懂国际象棋,又拼命想让AI战胜人类的计算机极客。他本人在80年代末被AI打败,直到1997年,IBM的“深蓝”才将人类国际象棋王者卡斯帕罗夫斩于马下。

也许是当年参会给予她的信心,张妍很快就在Indiegogo上开启了众筹。一套Kissenger众筹价位299美金,一件围绕Kissenger设计的T恤,众筹价是20美金。很遗憾,这次众筹以失败告终,Kissenger再次隐入尘烟。

能接触到Kissenger,和张妍的搭档,一位叫Adrian David Cheok的人工智能教授有关。他是Samani那篇论文最后一位作者,在参与论文时,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媒体设计研究生院任职。

这所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并称日本私立双雄,拥有一批耳熟能详的毕业生。如丰田汽车社长丰田章男,以及《我的机器人女友》男主角小出惠介。

Kissenger与庆应义塾有关也不是偶然。它们在触觉传达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Kissenger初次亮相同一年,学校的另一位研究员Masa Ogata研发出了一款PYGMY人工智能戒指,通过集成在戒指上的眼睛和嘴巴表达拟人情绪。2015年,他们也联合其他科研机构推出了“触觉反馈服”——这个设想和Lovotics的不谋而合。

Kissenger没能量产并没影响参与其中的关键人员对前沿科技的探索。直到现在,Samani还在从事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张妍在马来西亚一个混合现实实验室工作,Adrian David Cheok也一直致力于研究混合现实、人机接口、可穿戴设备等前沿科技,有自己的实验室,2019年还曾拜访过中国。

一条互联网定律

回到2016年,那场让Kissenger出名的大会。当年参会的学术界和行业专家热议的话题包括,性爱机器人是伟大的进步还是社会发展的危险信号?与机器人结婚,还有那些新的发明?电子接吻机器会不会在某一天成为合法的?

这些疑问或者担忧源于人类和机器关系的改变。以前人类和机器是“主仆”关系,但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这种关系慢慢趋向于“伴侣”和“朋友”,相处方式微妙的改变让以David Levy为代表的人重新思考人类对待机器人的态度

在前后两代Kissenger诞生之间的2014年,英国出品了一部名为《机械姬》的电影,再次警示人类不要试图扮演上帝的角色,让机器人拥有人类的意识,因为一旦成真就意味着机器人有了人类的弱点和欲望。

正是这些关于机器人伦理的讨论和反思,才让人类在探索未来过程中保持一定的节制。否则,就像互联网34、35条定律所言,人类的任何科技都可能被滥用到色情行业。

这并非危言耸听。迄今为止,人类的大量发明和科技创造,大部分最先被用于满足原始欲望。1839年,法国化学家达盖尔发明了银版照相术,很快被用在了色情行业上。

到了互联网时代,科技和色情的连接度更高。2003年,有一首歌风靡百老汇,歌名就是《互联网是色情》。最早的在线支付系统、付费会员模式、在线聊天、视频聊天等等,都是率先运用在色情网站上。人类无休止地扩大带宽,背后也有色情需求的推动。

往近了看,无论AI换脸还是AI画画、VR技术,都最先在色情领域找到了使用场景。前些天苏州金鸡湖的“女仆party”事件,很多人被又AI创作的女性形象骗了。

你能一眼看出这是AI创造的吗?

一直以来,分享、互动、自由、平等被视为互联网的优势。但正如罗翔常说的:“自由不加节制一定会变成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具体到色情内容和色情行业,女性和儿童一直是最大的两个受害群体。

回到“接吻神器”上,在2012年的设想里,设计人员专门思考了伦理问题。但眼下,研发并量产它的公司坚称,这是一种交流和交友产品,却又忍不住在营销上打擦边球,并想尽办法在App里引导陌生人通过机器进行交友。这种行为依然能用“技术无罪”来开脱吗?

从照相机和摄像机发明至今,与色情相关的内容仅仅占据了一小部分。被滥用的AI是人类期待机器能更好认识世界的小插曲,生成色图绝不是AI的终点……

很多人仰慕马斯克,不是因为他有9个孩子,而是他创办的特斯拉、SpaceX、OpenAI等公司正在引领未来。

人类的格局和目光并不限于满足最原始的欲望,才有了投向星辰大海的清澈目光。

文|梁应杰

关键词: kissenger samani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网络消费网的作品,版权均属网络消费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网络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网络消费网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热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0 www.sos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网络消费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15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