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网 >  科技 > > 正文
哈马碧生态城联盟发布白皮书:迈向碳中和,瑞典模式如何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4-14 09:36:48

碳中和如今已是全球各国的共识。随着城镇化率越来越高,如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减少碳排放,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在达成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纳入考量的因素。

近日,中国-瑞典哈马碧生态城联盟在北京发布了白皮书《迈向碳中和:在可持续城市发展方面,瑞典如何支持中国实现碳中和》(下称“白皮书”)指出,城市在达成“碳中和”目标过程中,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需要用创新科技理念,促进“碳中和”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白皮书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切入,详细论述了瑞典在可持续城市发展领域的经验与模式,介绍了中瑞两国在相关领域的合作成果。

白皮书指出,哈马碧湖城是瑞典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也是可持续发展城市案例。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哈马碧湖城,曾是一片废弃的工业区,规划混乱,污染严重。上世纪90年代,斯德哥尔摩以超越时代的环保理念与绿色科技,将哈马碧湖城重新打造了一个低能耗、高循环、以人为本、与自然环境共存共生的全新社区。

为了加强瑞典和全球城市发展项目中的系统整合和协同作用,瑞典研发了一套共生城市方法,支持跨部门合作,应对复杂的挑战,该方法需要综合考虑空间、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规划,以及技术层面的各个系统和因素。应用共生城市方法有助于设计多功能空间,提高城市空间和技术系统的效率,增强城市活力,同时促进生物多样性。

然而,并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在不同国家和城市之间传递新技术或概念时,对当地情况的了解和因地制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利益相关者之间需要整合和协作,以产生适应当地环境的创新方案,这正是应用共生城市方法的目的和优势。

瑞典的经验证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是可以实现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同时也是瑞典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键,是创新与多方合作。

在瑞典与中国合作伙伴的积极合作下,瑞典模式-及其一体化方法已被应用于各种城市开发项目中。在此次白皮书发布会上,中瑞鼎峰集团与山东青岛青铁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举行了签约仪式,双方将以哈马碧模式开发青岛意向项目。

青岛地铁集团董事长张建刚在青岛现场远程致辞

双方同意在“将瑞典及北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青岛及中国其他地区落地”以及“建设哈马碧可持续示范区”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据悉,目前相关项目已经启动,首个项目已于2021年签约,规划土地面积700亩,规划建筑面积总计100万平米,项目首期于2022年内获取土地及开工。

早在2019年起,中瑞鼎峰就与中国-瑞典哈马碧生态城联盟的合作伙伴一道,把哈马碧模式正式引入中国,首个该类项目“中瑞城”得到了山东烟台的大力支持,旨在将烟台珠玑的工业区改建为绿色、创新、健康、数字化的生态社区。此外,山东济南也联合联盟成员Sweco,帮助其规划建设“携河”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计划在济南北部建成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新区。

“人们在探讨碳排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能源行业或者制造业。需要指出的是,建筑与房地产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碳排放是惊人的。城市离不开建筑与地产行业,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中国,减少建筑和房地产行业的碳排放已是达成碳中和目标的必选项。” 中瑞鼎峰集团首席执行官兼创始合伙人詹柏(Jesper Jos Olsson)说。

中瑞鼎峰集团首席执行官兼创始合伙人詹柏(Jesper Jos Olsson)

此前,中瑞鼎峰联合中国-瑞典哈马碧生态城联盟成员在烟台开发建设的中瑞城项目首期约22万平米即将建设完成,包括约2,000套住宅、一个冰球场以及公寓和零售设施等。以哈马碧湖城模式与理念开发的中瑞城,通过引入包括真空垃圾处理系统、海绵城市系统、屋顶光伏发电等瑞典解决方案,成为了当地可持续发展住宅的特色项目。该项目获得了BREEAM的“非常好”评级。BREEAM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绿色建筑评估办法。

中瑞鼎峰计划下一步在山东省、河北省和辽宁省等地继续以哈马碧模式进行开发。在中瑞两国合作伙伴的支持下,未来,以哈马碧模式为代表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将拓展到更多地方,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关键词: 哈马碧湖城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网络消费网的作品,版权均属网络消费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网络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网络消费网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热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0 www.sos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网络消费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15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