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网 >  科技 > > 正文
到底啥叫“ESG”,为何汽车圈都在高举“ESG”大旗?
时间:2022-02-17 19:30:10

冬奥期间,“ESG”成为热词,尤其是在汽车圈,甚至到了“聊天不言ESG,费尽口水也枉然”的程度。但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可能并不了解到底啥叫“ESG”,也不了解为什么这么多汽车企业不约而同的高举“ESG”的大旗。

“ESG”缘何成为汽车圈热词?

实际上,ESG并非什么新词汇。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2005年一项名为《Who Cares Wins》的研究首次提出ESG这一专有名词。所谓ESG,既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包括E(Environment,环境)、S(Social,社会伦理)及G(Governance,公司治理)。用更直白的话来说,就是相关投资机构审查一家企业的产品是否低碳环保,甚至一家企业生产和运营是否绿色低碳的衡量标准。

不仅如此,当下,ESG更是成为了资本市场评判投资标的的一大重要尺度。在一级市场,近一年内,已有近百家投资机构开始将ESG作为关注方向。2021年全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了2万多亿元,ESG指数产品、ESG主题公募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均实现翻倍增长。如果哪家机构还不谈“ESG”,就会显得与主流格格不入。

聚焦到汽车圈,此前伦敦证券交易所旗下的富时罗素ESG(FTSE ESG)曾将特斯拉列为最差等级。其原因是,FTSE将“特斯拉工厂排放”也计算在其评价范围之内,因而特斯拉得到了较低的评分结果。

当然,这只是各大汽车企业频频贴近“ESG”的市场因素。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双碳”已然成为国家顶层发展战略,作为国家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企业自然需要紧跟其后,因此,“ESG”为了相关新能源车企“绕不开”的话题也就不难理解。

“ESG”之下,新能源赛道的机遇与挑战

当然,ESG并非只是一项“空谈”,这一热词给新能源赛道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显而易见的。

据乘联会给出的预测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550万辆以上,甚至有望突破600万辆,预计规模与2021年350万辆相比增长达到70%。这意味着,新能源赛道仍旧呈现持续爆发的态势。如此诱人的蛋糕,或许没有哪家新能源车企视若无睹,但在国家“双碳”顶层战略及“ESG”严苛的评判标准之下,相关新能源车企想要分得政策与市场红利也并非易事。要想真正实现净零排放,不仅仅在产品端,也包括生产端和使用端,甚至贯穿汽车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

在产品端,相关新能源车企显然具备先天优势,但在生产端打造绿色工厂要复杂的多。在旗下产品向清洁能源转向的同时,其供应链及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要求随之变得更高。在这一趋势下,一场汽车制造工厂的绿色革命正在进行中。

空谈没用,“ESG”应落在实处

在ESG成为行业热词之后,钛媒体曾对相关新能源车企做过一次深度调研。我们发现,威马、小鹏等国内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在“ESG”标准的应对上已经有了提前规划与布局。

例如,国内首个拥有新能源智能化汽车工业4.0园区的造车新势力威马汽车,其温州、黄冈两座绿色智能制造基地在建设时期就选用蕴能低、高性能、高耐久性的本地建材,巩固了减碳前期工作核心,这也让之后的生产提高了整车回收利用,其中可再利用率目标设定85%,可再回收利用率目标设定95%。

关键词: 新能源车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网络消费网的作品,版权均属网络消费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网络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网络消费网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热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0 www.sos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网络消费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15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