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网 >  科技 > > 正文
金融机构如何实现“极致数字化”,这里有7点行动指南
时间:2021-11-16 10:40:37

钛媒体注:IBM副总裁、IBM咨询中国区金融行业总经理范斌此前曾向钛媒体诠释“极致数字化”的涵义,并就其七个特征中的三个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同时,范斌就这三个特征给出了3则构建“极致数字化”的行动指南。

在本篇文章中,关于“极致数字化”理念,范斌向钛媒体做了其余四个特征的进一步阐述。

数字化浪潮下,科技带动金融业变革的加速度超乎想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让金融服务的方式和逻辑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行业已经从金融信息化、互联网金融步入到了深度融合的金融科技时代。

银行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一种服务,越来越无缝嵌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未来的金融服务会实现怎样的发展和蝶变,这一直是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孜孜不倦探讨的话题。

2020年,IBM提出“极致数字化”理念,并指出,“极致数字化”是金融服务的必由之路。

在此前的文章中,IBM副总裁、IBM咨询中国区金融行业总经理范斌向钛媒体诠释了“极致数字化”的涵义,并就其七个特征中的三个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同时,范斌就这三个特征给出了3则构建“极致数字化”的行动指南。

在本篇文章中,范斌对“极致数字化”理念的其余四个特征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并针对这四个特征提出行动指南:调整风险运营、适应新常态;对应用组合进行现代化改造,降低结构性成本,加快云迁移步伐;开启以客户运营、价值运营并重的“运营3.0”时代;透过云展示新型工作方式。

范斌所提出的这七个“极致数字化”的特征,从体验、敏捷运营、数据、风险等角度,全面的阐述了IBM在银行目前所重点关注的重点领域的观点和见解,这其中融合了IBM对金融行业持续的深入洞察和和前沿探索,或许值得国内银行从业者们引起关注。

IBM副总裁、IBM咨询中国区金融行业总经理

一、什么是“极致数字化”?

在IBM看来,“极致数字化”将对金融机构的各个层面产生影响。它从改善客户体验入手,营造更具凝聚力的个性化数字之旅,并通过企业级能力的构建、数据价值的挖掘、智能风险的洞察、智慧运营的推动,将各个环节整合至单一平台和工具。“极致数字化”具有7个方面的特征:

新一代的极致客户体验:全方位地融入客户的生态系统,在工作和生活层面为客户打造开放、透明、实时、智能、定制、安全、无缝的极致客户体验。

端到端数字化敏捷运营:端到端地转变业务模式,通过数字化的企业架构和自动化的智能工作流程,实现敏捷运营,形成全新的工作方式。

最大化发挥数据的价值:打造高效的数据环境,以数据驱动银行,用数据赋能客户,利用基于高级分析和AI的内外部数据洞察,实现差异化优势。

现代化的组件和微服务:将所有能力组件化,形成标准的零部件,像乐高积木一样可以随意拼搭,实现面向生态场景的快速创新。

智慧运营中台推动升级:通过流程优化,沉淀可复用的共享服务能力,实现业务敏捷和精细化的运营管理,开启以客户运营、价值运营并重的“运营3.0”时代。

AI驱动的智能风险管理:构建风险数据模型,建立智能风险管理体系,利用高级分析、AI和自动化技术,实现智慧风险洞察,保障金融服务安全无虞。

基于云的新型业务模式:通过云原生架构和容器化模式及时打造新型服务,借助在混合多云环境中部署的现代化应用,彻底转变业务模式,实现数字化、敏捷性和智能化。

二、金融行业如何构建“极致数字化”?

范斌认为,“极致数字化”的构建,除了之前提到的三个行动指南:建立新型平台业务模式,重塑客户互动;通过数字化转型,不断扩大敏捷业务模式;运用大数据和AI技术实现数据“变现”之外,针对上面提到的其他四个特征。范斌了提出下面四个方面的行动指南:

1. 调整风险运营、适应新常态

风险运营和管控是银行永恒的课题。随着金融科技的逐渐深入,它不仅已经成为金融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也成为了防范化解风险的新利器。由于传统风控技术存在着缺乏外部数据信息、欠缺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计量体系过于单一、更新频率低、维护成本高的问题等诸多问题。

因此如何实现风控智能化,以提升数据加工存储能力、降低人力维护成本、提高流程自动化审批等能力,成为金融机构迫在眉睫的重要命题。而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植入风险管理,智能风控已经成为金融界的一种趋势。

在资产管理、授信融资、客户画像、精准营销、身份识别、风险防控等金融领域内,通过内外部数据源的整合,建立健全企业级大数据平台,提升数据洞察能力和基于场景的数据挖掘能力,识别企业关联关系,提升风险分析能力,打造金融机构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智能风控体系,可以助力各金融机构构建全流程智能金融服务模式,稳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最终提升用户体验。

2020年 3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巴塞尔协议III标准的执行时间推迟一年至 2023年 1月 1日,实施巴塞尔III协议是银行这两年的热点。巴塞尔Ⅲ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本计量和信息披露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新协议的要求,银行需要更加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对资本管理能力进行全面提升,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监管合规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更完善、更智能、更敏捷的风险管理体系更是提上日程。

范斌透露,目前IBM已经与很多大型银行合作,通过关联关系分析体系与传统数据体系的结合,运用智能决策引擎、流程自动化等技术,共同搭建了知识图谱关联关系模块,并且已经作为这些银行风险监测系统的核心模块之一,在全行各业务流程系统中提供查询和预警服务。同时,IBM还为客户搭建了多个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及欺诈模型,覆盖了对公信贷全流程关键节点,有效提升了风险监控效率,降低了人工查验成本,为客户内部信贷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2. 对应用组合进行现代化改造,降低结构性成本,加快云迁移步伐

在数字化的趋势下,金融服务业的竞合关系正在发生巨变,金融企业需要加速开放,协调和整合外部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成本,从过去产品为中心的经济模式转向客户为中心的经济模式,向开放、连接、共享转变。平台化、开放式的商业模式或将成为大型金融企业的普遍选择。

通过将金融企业的数据、算法、交易、风控、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开放给生态系统,金融企业将构筑起新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些数字化竞争力的打造,除了组织、文化上的变革,也需要依靠IT架构的转型。

金融企业的IT架构也必须要顺应趋势,向开放灵活、随需应变的方向发展。范斌认为,金融企业的IT架构应从组件化着手,建立开放多维的企业整体架构,打造灵活通用的IT组件和稳定可靠的技术平台,提升IT总体能力,以支持业务的转型。

利用“关注点分离”的思想设计现代化的企业级架构,在交互层建设开放的生态互联能力和无缝客户体验能力,在中后台建设灵活的组件组装能力、弹性的多云部署能力和全面的安全管控能力。

打造灵活通用的IT组件,将金融机构对外提供的业务能力(如客户营销、存款、风险管理等)抽象为业务组件,进而将对应的IT能力落地为通用、微服务化的IT组件,形成标准化的“零部件”,使金融机构可以像拼搭乐高积木一样将产品、定价、核算等基础能力灵活地组装成业务流程,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响应速度。

打造安全可靠,随需扩展的技术平台,作为稳定的IT系统“底座”。技术平台可以为IT组件提供通用的技术和安全服务,降低成本,并支持云原生应用。另一方面,也支持IT组件以微服务的形态快速部署,灵活扩展,应对外部生态环境的快速变化。

3. 开启以客户运营、价值运营并重的“运营3.0”时代

运营是银行业务经营的基础框架,广义的运营涵盖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操作处理活动,同时服务于银行的所有部门,运营的目标是为了“更好的连接产品和用户”,一个良好的运营体系,不仅可以控风险、降成本,而且可以提升客户体验,提升银行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敏捷性。

银行运营转型已经完成了从以“数据集中”为驱动的“运营1.0”,通过全行数据集中及“一本账”的账务体系重塑,到向以“业务集中”为特征的“运营2.0”时代。 在外部环境变化、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共同驱动下,对运营提出了更高层次需求,将逐步引入“价值”元素,迈入以客户运营、价值运营并重的“运营3.0”时代。

未来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运营思维是以用户运营出发,结合内容运营、活动运营进行落地,而这与银行传统渠道运营理念和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思路。我们称之为企业运营,如何实现运营阶段的跨越,是众多银行关注的话题,尤其在经济持续下行的今天,运营转型更加突显出重要性,在这方面运营中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抓手。

运营中台不是一个技术课题,而是涉及组织管理、业务流程的整体方案,运营中台作为大运营转型的基石,它从流程角度出发,沉淀各种交付能力,提升全行交付水平,具体表现在:通过对客户触点的编排,实现客户旅程的数字化;通过流程优化沉淀可复用的共享服务能力,在流程编排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业务敏捷及流程透明;基于工厂模式的排期、监控调度、质量管理机制下,确保在最大效能情况下满足共享服务的SLA要求;各种数据埋点及体系化的指标设计与分析,提供精细化的运营管理能力,确保银行运营的高效运作。

4. 基于云的新型业务方式

在传统架构中,交易流程是条“单行道”,绝大部分数据流到数仓和管理系统后就此沉淀。而如果通过云原生架构和容器化模式及时打造新型服务,就如同架设了IT架构的“立交桥”,借助在混合多云环境中部署的现代化应用,就可以彻底转变业务模式,实现数字化、敏捷性和智能化。

范斌认为,为了支持多样化的创新场景,金融企业的应用架构应由原本的单维架构向多维架构演进:交互型系统具有丰富的“触角”,可以提升客户交互体验并全面嵌入用户情境;记录型系统是传统业务处理系统,是企业的“心脏”,不断提升系统连续可用性以及流程和交易处理能力;洞察型系统是数字化银行的“大脑”,同时处理来自内外的不同类型数据并实时提供洞察。再配上集成类系统作为企业内外的“神经中枢”,对内集成其他系统,对外打造API生态环境,便构成了新型的多维架构。

通过多维架构转型,金融企业在渠道端将能适应多样化的渠道拓展,提供各渠道一致的用户体验,加强对业务需求、业务流程的灵活适应能力。系统通过开放集成平台与生态合作伙伴互联,支持敏态+稳态的双速多态IT设计,保证内部系统的独立性和内外系统的松耦合。

关键词: 范斌 架构 客户 银行 流程 数据 组件 业务 金融机构 风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网络消费网的作品,版权均属网络消费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网络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网络消费网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热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0 www.sos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网络消费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15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