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网 >  聚焦 > > 正文
“看天气付费”?从气象服务行业视角看墨迹天气事件
时间:2022-09-29 15:47:44

“看天气居然也要充VIP”?近日,“墨迹天气收取会员费用”事件持续发酵,核心话题从“看天气为什么要付费”逐渐向“天气APP收费是否合理”延伸。从气象服务行业视角来看,造成该事情网络热议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气象产业没有明确的概念和认知。人们习惯了免费的天气预报服务,形成了气象服务公益化的惯性思维。

在我国,气象预报实施统一发布制度,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向社会发布。在该事件中,墨迹天气并没有针对基础的天气预报收费,而是对整理分析后的增值服务收取费用。至于气象服务收费是否合理,首先需要了解气象服务、气象产业等概念。

气象产业不是气象信息产业,气象服务并非免费的公共产品

说到气象服务,不得不先说一下气象产业。气象产业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气象产品和服务的各类经济活动的集合,是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气象信息的传播、使用、相关业务、科研和服务。

今年,我国发布《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文件对气象产业发展作出最新部署要求,重点发展领域主要涵盖气象信息服务产业、气象装备产业和气象工程技术产业三方面,其中气象信息服务产业,主要包括信息传播、专业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科普文创等。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又分为公益性气象服务和商业性气象服务,我们日常电视、报纸、短信中看到的天气预报、警报、预警等信息属于公益性气象服务的范畴。

气象服务按其属性,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按气象服务对象可划分为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科技服务。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气象产业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气象产业是就是气象信息产业,包括气象信息的传播、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经营性收入;二是认为气象服务是免费的公共产品,不具备商品属性。

对个性化、专业性气象服务收费是发展需要

此前也有过关于气象信息服务有偿问题的报道,对此中国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气象部门不断加强与社会各行业、社会公众的沟通,不断根据用户需求,拓展气象服务内容,提升气象服务质量,服务产品涵盖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和公众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联合社会资源开展气象服务,社会参与机制稳步推进。面向公众和用户个性化需求推出专业产品,通过收取一定的费用来满足服务投入和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气象意识、气象观念的提升,我国公众对气象服务需求日益增长,需求愈加多元化,逐步从提供简单的天气信息服务转变为提供更加精细化、定制化的气象服务,在人们生活趋利避害,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随时了解”和“按需查看”天气的意愿更加强烈。

仅靠气象部门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气象服务商业化是促进气象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世界气象组织助理秘书长张文建曾经就公共气象服务和商业气象服务的关系进行回应:私营气象企业对政府部门主导的气象服务起到了补充和相互配合的作用。

2015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表示,国家鼓励依法开展气象信息服务活动,支持与气象信息服务有关的科研开发和成果推广应用,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支持气象信息产业发展。此后,社会多元主体开始参与气象服务。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开放较晚,并且至今仍未全面开放,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中国气象服务协会预计,到2025年我国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元。

会员服务收费,属正常市场行为

由此看来,墨迹天气会员服务收费本就是正常市场行为,是气象服务商业化的探索。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商业气象服务的企业之一,墨迹天至今用户量超过7亿,是气象服务市场的佼佼者。近年来,为适应个性化定制市场需求,墨迹天气转向探索气象信息传播新模式,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需求,推出会员定制化内容,向知识增值服务靠拢,比如 “专业气象预测、逐时天气预报、健康预报、旅游预报、专属特权”等权益。

对于基础的天气预报,墨迹天气是免费向用户提供的,另外还提供包括万年历、穿衣指数、护肤指数等多项生活服务,满足用户日常基本需求。至于有没有必要充值会员,也是因人而异,用户需要关注的是其价格与价值是否匹配,可以在体验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别之后在做决定。

气象服务商业化的过程中,气象服务供应商需要考量的是气象信息与各个行业融合的能力,将气象信息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去。而气象服务行业的门槛并非气象数据本身,其竞争核心是在于对气象数据的加工能力,形成的包括算法、历史气象模式和预报及时程度等方面的差距,这也是气象服务供应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网络消费网的作品,版权均属网络消费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网络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网络消费网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热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0 www.sos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网络消费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15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