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网 >  IT > > 正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重仓”布局、蓄势待发
时间:2021-04-19 16:48:13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肩负着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使命,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点领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和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重仓”布局、蓄势待发。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对总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产业规模质量正在持续攀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近5年来始终高于全国总体增速。2020年,全国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的营收增速超过8%。从发展质量看,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量、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智能手机产量、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量等均位居全球第一,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核电、高铁、互联网应用、基因测序等领域也均具备世界领先的研发水平和应用能力。未来,我国将加大力度培育更具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塑造质和量的双重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快集聚。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及长江中上游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长三角地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为重点,环渤海地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领域为重点,珠三角地区以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产业为重点,快速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模式。此外,长江中上游形成了以武汉光谷为代表的信息产业集聚区、以长株潭为代表的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以及成渝板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再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新兴领军企业正扩大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影响力。2019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世界500强榜单中占29个席位,数量较2015年增加11个。未来,我国一批领军企业将围绕具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资源整合与配置作用,推动商品和要素的品类、标准、物流、信息服务及技术设备等要素无缝衔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协同路径,重构竞争新优势。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存在着基础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国际化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生产装备主要依赖进口,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并未真正走上自主创新的高端路线,布局趋同,模仿式发展较为普遍;即便是一些新兴产业头部企业,其国际化程度还有待提升。针对上述现状,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要坚持四个“结合”:

一是坚持锻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加强高铁、5G、电力等装备的创新发展,获取并保持领先优势,推动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等领域迈向全球领先地位。围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基础能力的薄弱环节,整合各方资源,补齐关键短板,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二是坚持创新引领和基础再造相结合。把创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培养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良性循环,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推动创新引领产业基础再造,加快开展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等“卡脖子”领域攻关。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始创新,循序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的颠覆性突破。推进知识产权制度、科研制度、分配制度协同创新,培育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是坚持集聚发展与统筹布局相结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集中集聚,引导四大区域形成各具特点、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引导欠发达地区立足自身优势,推动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强化四大集聚地与欠发达地区产业关联和协作,遏制“一哄而上”的低水平重复投入。

四是坚持产业国际化与市场深度化相结合。建立健全新发展格局下的政策体系,支持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跨国公司、骨干企业优势产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业务,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产品输出向设备、技术、服务、品牌和标准输出转变。同时,全面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去”服务配套,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异乡落户”根植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新兴产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网络消费网的作品,版权均属网络消费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网络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网络消费网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热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0 www.sos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网络消费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15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