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网 >  车科技 > > 正文
每日热文:中国车发欧洲,从市场换技术到反向技术输出
时间:2022-09-19 07:02:57

这盘棋下了十五年,上汽集团(600104)已然胜券在握。


【资料图】

自2007年以破竹之势出海至今,上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集研发、营销、物流、零部件、制造、金融、二手车等为一体的汽车产业链,产品和服务遍布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200万辆,累计出口201.5万辆,同比增长101.1%。而2021年上汽集团海外市场销售了69.7万辆,远超第二名奇瑞汽车1.5倍,以78.9%的同比增速刷新历史纪录,连续六年夺得国内车企榜首,也就是说“海外每卖出三辆中国车,就有一辆是上汽造”。

8月份,上汽海外销量来到了10.1万辆,同比增长65.7%,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首个“海外市场单月销量突破十万辆”的企业。2022年1-8月,上汽累计海外销量近58万辆,同比增长56.7%,成为国内首家累计海外销量突破300万辆大关的车企。

在全球拥有百余个海外零部件研发和制造基地、7条自营国际航线,4家整车生产基地,3大创新研发中心,形成了欧洲、澳新、美洲、中东、东盟、南亚六个“五万辆级”区域市场,站稳脚跟的上汽自然要乘胜追击。

新车出海

9月13日,上汽集团宣布,“全球纯电超能跨界车”MG MULAN(海外定名为MG4 ELECTRIC,“MG FOR ELECTRIC”)在全球上市。同日,在上海海通码头,万辆MG MULAN缓缓驶上滚装船,踏上远赴欧洲的万里征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欧洲市场成为一大增量市场,主要集中在比利时、英国、德国、法国、挪威等发达国家,体现了中国新能源(600617)汽车的国际竞争优势。

华泰证券研报也指出,碳中和承诺以及碳排放政策奠定欧洲电动化基础,展望海外,电动化是碳中和的重要出路。在低碳行动带动下,海外国家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等内容做出承诺,交通领域电动化是降低各国碳排放的重要抓手。尽管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对欧洲环保政策造成了冲击,长期来看减碳趋势还是势不可挡。从欧洲政策驱动的汽车市场转型电动化成功案例来看,未来海外的其他市场或可通过复制欧洲推进电动化的策略,带动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进一步提高。2022年6月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单月新能源车销量占所有汽车销量比例)达到14.09%,同比增加5.42%,继续创下历史新高,全球的电动化渗透率发展仍处在可提升阶段。

作为发力新能源赛道的种子选手,集成全球优势资源打造的MG MULAN被上汽誉为“中国汽车工业首款全球车”,它的面世意味着上汽出海迈入了新阶段。背靠上汽集团全球研发体系、全球销售网络和全球工厂的MG MULAN,是基于上汽星云纯电专属系统化平台打造的首款新车,搭载“零燃科技”110mm超薄魔方电池,创新采用LBS超强躺式电芯和先进CTP电池包技术路线,有效节省舱内空间,续航里程最长可达520km。

据上汽相关负责人介绍,MG MULAN将灵活好开放在首位,让纯电车也能具备燃油车般的驾驶乐趣。其全系采用常见于高端车的后驱架构设计,最大功率315kW,最大扭矩600N·m,百公里加速可达3.8秒;搭配五连杆独立后悬架、50:50轴荷比和490mm低重心,让MG MULAN的运动天性得到全面释放。

而此次上汽团队也针对全球消费者差异化的使用环境和偏好,对MG MULAN的功能设计开展因地制宜的适应性开发。在欧洲,MG MULAN的内饰风格与国内相比更为简洁,底盘调教则更硬朗;部分欧洲消费者有“乡间飙车”的习惯,MG MULAN提升了产品底盘稳定性;在天气炎热的中东,强化空调快速制冷;在智利等多山地区,车辆爬坡能力提高20%。

据了解,今年,MG MULAN将在国内和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挪威、瑞典、丹麦近20个欧洲主要国家同步上市;明年将进军澳新、中东、墨西哥、南美等地区,覆盖全球六大洲重点区域市场的80余个国家。上汽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MG MULAN全球销量目标为15万辆,有望冲击中国新能源车型海外销量冠军。

MG的信心富有底气,这个最早脱胎于欧洲的品牌拥有先天出海优势,在国际市场具备一定的号召力。据悉,MG在全球市场持续刷新销量纪录,2021年,MG海外销量达36.4万辆,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单一品牌海外销量冠军”,在海外市场销售累计超过100万辆,海外社交媒体上的粉丝超过600万。2022年1-6月,MG海外销量依旧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累计达到20.8万辆,同比增长68%。

技术助推销量

基因是先天的优势,技术创新才是销量增长的加速器。

2021年,上汽在创新领域投资超过600亿元,近3000项专利获得授权,建成万人级的软件人才队伍。预计“十四五”期间,上汽将在智能电动等创新领域投入3000亿元,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全面向高科技企业转型。

瞄准“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行业变革大趋势,上汽全面整合旗下五大信息技术中心(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乘用车技术中心、海外创新中心(英国、以色列、北美)等全球创新优势资源,在今年3月成立“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前瞻技术及创新工艺的布局和落地。

据了解,孕育MG MULAN的上汽星云纯电专属系统化平台,是中国汽车行业首个纯电专属系统化平台,是上汽电动化战略和“云、管、端”技术的载体,更是一个能够灵活兼容未来科技、不断完成自我进化的超级平台。

具体来说,星云系统化平台通过“超薄纯平电池模块、长轴距、主后驱”的3大运动豪华车专属特征,“驾乘人员舒享空间、动感造型设计空间、电池模块安全空间、大车不大的占地空间”的4大极致空间,从51度到150度的魔方电池10级能量梯度,强劲高效的绿芯电驱10级动力梯度,以及“超级安全、超级性能、超级智能”三位一体能力,持续创生出面向未来的智能移动空间,助用户无限拓展生活场景。据透露,未来,基于上汽星云平台的紧凑型SUV、中大型SUV、休旅车、跑车等多款纯电动“全球车”,还将陆续问世。

星云系统化平台是上汽的“杀手锏”——七大技术底座之一。据悉,目前包括三大整车技术底座(“上汽星云”纯电专属系统化平台、“上汽珠峰”机电一体化架构、“上汽星河”氢能源专属架构)、四大关键系统技术底座(“蓝芯”动力总成系统、平台化“魔方”电池系统、“绿芯”电驱动系统、“银河”全栈智能车解决方案)在内的“七大技术底座”,正在加速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8年,上汽在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就提出了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汽车产业,建设更美好汽车生活的发展设想,并在智能驾驶、智慧出行等领域展开积极探索,在业内率先全面建设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五大中心”,不断强化智能驾驶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

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上汽集团不断突破智能网联领域的技术瓶颈,并发布了颠覆性的零束“银河”智能汽车全栈解决方案,涵盖了中央集中式电子架构、SOA软件平台、智能汽车数据工厂、全栈OTA和网络安全方案四大基础技术解决方案,牢牢地掌控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大脑”和“灵魂”;同时,打通了汽车硬件、软件、数据之间的壁垒,实现了车云联通、软硬解耦、垂域智能与数据闭环,真正让汽车走进“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的新时代。

据悉,,零束“银河”全栈1.0平台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智己、飞凡等高端电动智能车品牌,全面支持L2.9+智能驾驶,而支持L4+智能驾驶的银河全栈3.0平台解决方案也已启动了预研工作,预计在2024年初批产,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高阶自动驾驶已经触手可及。

全产业链出海

毫无疑问,上汽在海外市场的成功离不开抢占先机的远见。作为我国最早布局海外市场的车企之一,也是我国首家有系统、有规划、成建制“走出去”的汽车企业,目前上汽已经在海外形成了“全产业链出海”的全球化布局,构建起了包括创新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营销中心、供应链中心及金融公司、航运等于一体的面向全球市场的汽车产业链,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本地化产品和服务。

目前,上汽集团在海外拥有硅谷、伦敦、特拉维夫3大研发创新中心,泰国、印尼、印度、巴基斯坦4座整车制造基地,100余个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和1800多个营销服务网点,上汽旗下安吉海外汽车物流业务覆盖近40个国家,有东南亚、墨西哥、南美西、欧洲等7条自营国际航线为货物运输提供保障,并与各地区供应商合作,拓展供应链建设,逐步打造全球的运营体系。

依托“全产业链出海”,上汽集团从供应链、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出发,深耕全球各地市场,为消费者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其产品和服务现已遍布全球近90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欧洲、澳新、美洲、中东、东盟、南亚六个“五万辆级”区域市场,据了解,未来上汽还将逐步形成若干15万辆、20万辆、30万辆级市场。这不仅是上汽的目标,也体现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底气。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上汽正在逐渐向国际汽车集团、世界级汽车集团腾飞。

关键词: MULAN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网络消费网的作品,版权均属网络消费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网络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网络消费网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热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0 www.sos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网络消费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15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