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网 >  车科技 > > 正文
缺芯、少电、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如何选?
时间:2022-03-09 08:51:48

时隔一年之后,“新能源汽车”再度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达到33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60%。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双重分水岭已经出现。不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当前亦面临着缺芯少电、自动驾驶责任界定等问题。在两会期间,汽车业代表们的建言献策中,汽车芯片、自动驾驶立法等成为关注重点。

自主汽车芯片成为关注重点

根据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 AutoForecast Solutions 的最新数据,截至2月27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约为64.31万辆。其中,中国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约为5.11万辆。该机构预测,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100万辆至108.85万辆。

目前,受到芯片、动力电池供应问题影响,多家新能源车企产品仍然出现一车难求或提车周期超长的情况。自疫情暴发以来,汽车行业持续受到“缺芯”影响。国内汽车芯片自主研发不足、供应高度依赖国外、产业链发展滞后是我国芯片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

以智能汽车所需要的高算力芯片为例,国内多家车企所搭载的自动驾驶芯片主要来自于英伟达、Moblileye;智能座舱方面,芯片则主要来自于高通和英特尔。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国内厂商的高算力芯片装机量相对较少。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建议,加强政策保障促进国产大算力芯片发展。随着今后智能网联汽车的加快发展,车用芯片尤其是大算力芯片的需求,还将持续快速增长。为此,他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多方协同,建立车规级芯片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并成立第三方检测认证平台;建议国家牵头设立专项资金,鼓励芯片企业、汽车企业共同参与,加快提高国产大算力芯片的研发、制造和应用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认为,按照时间上的优先级,短期优先解决“缺芯”问题;中期完善产业布局,实现自主可控;长期要构建产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完善整体布局,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紧抓战略机遇,有序解决发展障碍,打造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持续提升中国汽车全球竞争力。

早前,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11个部委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便提出建设包括车规级芯片、智能操作系统和智能计算平台等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也明确将“着力推动突破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作为实施新能源汽车基础技术提升工程的重要一环。

自动驾驶待法规明确

自动驾驶亦得到了汽车、科技等行业代表的重点关注。

由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发展智能经济,稳步推进自动驾驶”。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认为,中国自动驾驶已进入落地关键期,技术已并跑乃至领跑全球,需要进一步突破与技术、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政策瓶颈,激发自动驾驶领域创新能力。

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早前曾发布2022年汽车行业五大技术趋势,该公司认为,自动驾驶车辆发生事故时的责任划分等问题以及相关的法律和社会顾虑(比如人类驾驶的车辆将如何与AI车辆互动等)都增加了这项技术迈向商业化的难度。目前国内并未对自动驾驶状态下,相关责任主体进行明确划分。在本届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就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的界定提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认为,目前法律条款在智能汽车责任认定、自动驾驶责任主体认定、自动驾驶伦理等方面内容有所缺失,应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的法律法规体系。

陈虹建议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明确自动驾驶系统的合法地位,并制定人类驾驶员与“自动驾驶系统”(车企、零部件供应商等)的责任划分标准规则和处置机制。他认为,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更快发展,特别是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还需要在法律法规上实现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则提出了关于修订《道路交通法》第2条和第76条的议案,建议增加并明确“机器驾驶人”的定义,这有助于厘清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也为未来我国智能驾驶汽车上路的合法性做好前瞻性的立法铺垫。

工信部曾在今年2月表示,正加快自动驾驶汽车相关标准建设,研究制定自动驾驶汽车相关产品安全审核和管理办法,截至2021年8月,已先后开展50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同时,加强国际标准法规的制定与协调,已联合欧美日等提出自动驾驶法规框架,支持联合国发布自动车道保持系统(ALKS)、信息安全、软件升级等技术法规。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智能汽车 自动驾驶 缺芯少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网络消费网的作品,版权均属网络消费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网络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网络消费网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热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0 www.sos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网络消费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15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