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网 >  车科技 > > 正文
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爆发期
时间:2021-12-22 09:48:59

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爆发期。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累计产量已经超过300万辆;累计销量为299万辆,同比增长166.8%,远高于汽车整体市场的4.5%和乘用车市场的7.1%。今年,国产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到320万辆,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越过300万辆关口,也将使2025年实现年销售500万辆的国家规划目标变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鉴于消费补贴虽然大幅退坡,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接受度陡然增大,个人购车占比已高达70%以上,到202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20%的规划目标,几乎也无悬念。

从去年开始,在国外,新能源汽车也迎来了市场爆发期。今年前10个月,由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动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为主构成的新能源汽车,在世界范围内销量增长了132%。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全球的份额高达51%,远高于传统汽车的31%,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尤为喜人的是,自主品牌1~10月依然占据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74.6%的份额,在外国品牌的夹击之下虽然比往年有所减少,但依然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地位。在世界汽车产业百年巨变的紧要关头,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基本摆脱了过往在先进技术上仰人鼻息、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压抑的旧时代过去了,扬眉吐气的新时代来了。

300万辆意味着我国建立起了基本完整、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除了高端芯片和个别电气设备之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整性、先进性、成熟度、规模和创新能力,都位居世界前列。这一点远非2002年(当年汽车总产量为300多万辆)前的传统汽车可比。最令人欣慰的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中国品牌动力电池无论是在技术水平上,还是在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上,目前都在全球占据着绝对的领先地位。

得益于互联网产业位居世界第一梯队的基础,中国品牌积极跨界融合、研发创新,智能化水平始终引领全球,有力地提升了新能源汽车与消费需求的贴合程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整个行业数字化程度的大幅度提升。整个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产品和制造体系已被或者正在快速地嫁接在数字和互联网之上。基于此,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制造质量和企业运行效率都得以快速提升。

时下正值世界迎来新一轮技术和经济大变革时期,新能源汽车作为大国竞争产业高地之一,中国打赢了第一回合,获得了很大的竞争优势。汽车历来是先进工业产品的集合体,汽车产业又是工业大国最主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说,占领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就赢得了一项主要的制造业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意味着技术标准、贸易规则制定等国际话语权以及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在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肆虐全球的当下,制造业和产业链的重要性凸显。设想一下,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新车市场,如果新能源汽车产业仍然像传统汽车一样不能站在高地上,在世界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将会是怎样的地位和份量?

2022年即将来临,中国品牌主要车企将携带着2021年的虎虎生气集体向新能源汽车发起新一轮冲锋。不过,这一次它们的市场目标集中于售价在3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上,并且大多创建了新的产品品牌。与以前传统乘用车向上冲击“天花板”的历史所不同的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它们更有底气,比以前更有实力打造优秀的高端车型。在新维度上,他们出发得早,显得越来越有活力;在新赛道上,它们练出了一身好本领,跑得越来越快。明年,中国品牌还将向混动车型发起集体冲锋,市场上会涌现出越来越多技术路线多样化的混合动力汽车,纯粹的燃油车将加速退出历史舞台。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车内显示屏越来越大、多屏融为一屏成为趋势。L3级自动驾驶系统会装备在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上。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到这一天,与购买、牌照、路权、电费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关系极大。整个产业终于在2021年博得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可。为进一步打消广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种种担忧,同时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继续高速发展,12月14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从此新能源汽车有了自己的专属保险。“三电”和自用充电桩被纳入保障范围,解决了以往新能源汽车理赔难的痛点。

中国的汽车市场早已深度国际化,外国品牌也能享受到这些红利。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压力之下,明年,外国品牌将在新能源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两个市场上发起第一波集体冲锋,再加上合资乘用车企业的外方股比开始解除限制,外国品牌的产品推出速度会比以前快得多,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面对风险挑战,笔者觉得道理很简单: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持续提升质量水平,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就能屹立于不败之地。(记者:秦淑文)

关键词: 爆发期 新能源汽车 乘用车 销量增长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网络消费网的作品,版权均属网络消费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网络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网络消费网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热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0 www.sos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网络消费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15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