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网 >  车科技 > > 正文
造假行为令人瞠目,汽车零部件质量缘何难保障?
时间:2021-11-04 16:42:44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已累计向全球1952家公司出售涉及造假的问题产品,占客户总数的10%……”10月31日,日立金属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概要显示,包括存在问题的汽车零部件等产品已经流向多家企业。

“对给客户、股东等有关方面带来莫大的不便与担忧我们深表歉意。我们以后将把加强质量保证体系作为管理最优先项,防止再次发生这样的情况。”虽然日立金属首席金融官西冈博明作出最新表态,但日立金属后续如何处理相关问题尚未公布具体措施。

造假行为令人瞠目

日立金属是日本日立集团的子公司,负责生产汽车钢材、磁性材料,以及活塞环等汽车零部件产品,是日本最大的汽车钢制活塞环生产商。

此次调查始于去年年初。2020年1月,日立金属收到匿名举报,称其位于日本岛根县安来市的特殊钢生产工厂有不当行为,随后日立金属就此展开调查。

去年4月,日立金属公布初步调查结果称,公司及旗下子公司生产的部分特殊钢产品和磁性材料产品存在违规检查、篡改数据等问题。

在涉及的特殊钢产品中,至少有14种特殊钢产品的检查数据遭到篡改,这些材料主要用于汽车零部件,有包括汽车零部件厂商在内约170家客户受到影响,违规持续时间至少10年。

在涉及的磁性材料产品中,部分铁素体磁石和稀土类磁石的质量检查单和生产流程数据被篡改,同时还有一些产品出货前并未进行必要的质检。而铁素体磁石和稀土类磁石,可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等产品上。存在违规行为的工厂包括日立金属位于日本埼玉县熊谷市的熊谷磁材工厂、位于佐贺县的佐贺工厂、日立金属子公司工厂,以及日立金属在韩国、印尼、菲律宾等地的海外生产基地。问题产品供货的客户企业,涉及包括汽车零部件厂商在内的约140家企业。

当时,日立金属称“违规时间等问题还在深入调查中。”并称已成立了由外部律师等人员组成的“特别调查委员会”,针对该造假事件进行具体调查。

近日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日立金属岛根县安来工厂、琦玉县桶川工厂以及集团下属日立Metal Precision公司产品确实存在造假问题,造假手段包括不按照客户和规定进行检查、变更检查条件、直接篡改检查结果数据等,涉及约380种特殊钢制品。这些问题产品已出售给205家公司,其中包括交通、能源行业的企业。30多年间,已累计向全球1952家公司出售涉及造假的问题产品。

并非孤例 值得反思

此次调查报告所披露的有关信息令人深思,但这却并不是日立集团第一次被曝出造假问题。早在2018年6月,日立集团旗下子公司日立化成公司就承认,曾篡改6万枚工业用铅蓄电池的检测数据,并将数据填入提交客户的检测报告中。随后,日立也承认,发现旗下公司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及显示器材料等存在违规检测等问题,问题产品涉及汽车芯片、零部件及蓄电池等在内的30种产品,这些产品已经交付约2400家客户企业。2019年底,日立化成被出售给了昭和电工。

其实,日立金属造假事件并非孤例。2017年11月,日本三菱综合材料旗下三菱电线工业、三菱伸铜和三菱铝业三家子公司被报道出现造假问题。2018年2月三菱综合材料发布调查报告称,其旗下位于日本新潟县的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厂、位于日本静冈县的三菱铝业富士制作所、位于日本岐阜县的工厂,均涉嫌在产品检查过程中篡改数据。问题产品已经被全球范围内274家包括汽车制造等企业采购,由此引发丰田汽车、本田汽车、铃木汽车等日本大型汽车制造商立即行动,紧急调查旗下是否涉及采购并使用了相关问题产品。

更早之前的2000年,三菱汽车的乘用车部门以及卡车和巴士部门被曝出大规模召回隐瞒事件。当时,三菱汽车在日本的排名仅次于丰田、日产和本田,位居第四位。日本主管部门发现,23年间,三菱汽车隐瞒了10个以上车型、约45.9辆汽车召回的信息,被三菱汽车内部员工匿名举报。由此,三菱汽车陷入财务困境,后由三菱集团旗下的三菱重工、三菱商事以及三菱东京UFJ银行三家联合出资拯救,才免于破产风险。

2015年,日本高田公司生产的汽车安全气囊问题曝光,并出现了在美国、马来西亚导致车内人员死亡事故,在美国被行政主管部门罚款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亿元)。高田公司产品信誉及销量跌至低谷,走向破产。2017年11月,高田公司被中国宁波均胜集团旗下的美国百利得安全系统公司以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2亿元)收购。

2017年10月,神户制钢数据造假被披露。其未经客户同意,篡改生产的铝、钢以及铁粉等产品的品质数据,并且该行为已经常态化。这些产品被应用于汽车等领域,涉及三菱重工、IHI公司、川崎重工等600家海内外企业。经调查,其数据篡改行为竟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

今年2月,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曙光制动器工业株式会社公开向公众致歉,该公司4家日本本土工厂生产的汽车刹车及其零部件产品中,超过11万件产品的数据属篡改或编造。其中,大约有5000件没有达到与汽车厂商约定的标准值。而此种造假行为存在了20年之久,受到影响的有丰田、日产等在内的10家日系车企。

如何防范 备受关注

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以及做好防范,是行业所关注的。

“总体而言,这些汽车及零部件相关企业的造假属于个案,不能因此小瞧日本制造业的实力。但是,对于其中反映出的企业容易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中南大学交通运输研究中心研究员时蔚然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一是诸多因素交织带来压力,像三菱综合材料公司调查报告中就表示,由于所接订单超过生产能力、交货期限的压力以及其他部门给予产品检验部门的压力、质量保障体制不完善、员工质量意识淡薄、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信息不畅等因素,都是发生数据造假的原因;二是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执行不严,个别一线管理人员为追求绩效刻意掩盖问题,也使局部数据造假现象长期存在;三是客观而论,这些企业在发现问题后毫不姑息、严肃对待,及时进行深入、彻底地调查,并公布事件真相,这方面值得学习。

“从中汲取教训,更需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加强对此类问题的防范。”华东汽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林澍文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谈到,相关企业一是要织牢制度的篱笆,在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严格落实监督机制,用制度规范全体员工的行为。二是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让全体员工养成遵章守法、自觉抵制投机取巧行为的良好习惯。三是企业管理者也要做好两件事,既要严格督促各级员工执行制度完成任务,并及时防范和堵塞各类漏洞;也要关注员工心理健康,这也是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最大的不同。其实,在很多迅速发展壮大的日本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中,其成功的管理模式,皆是以“理念”为主,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上下协商的决策制度,员工对组织忠诚与组织对社会负责。

“对于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而言,质量永远是生命。”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俞荣锦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尤其是在汽车产业转型的今天,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也应采用更多的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质量监管方式,从各方面铲除产生不规范行为的土壤,才能以高质量产品铸造品牌,以高质量发展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记者:赵建国)

关键词: 造假行为 汽车零部件 企业 股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网络消费网的作品,版权均属网络消费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网络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网络消费网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热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0 www.sos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网络消费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15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