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网 >  车科技 > > 正文
“车企难造无电之车” 供需缺口将扩大到约40%。
时间:2021-10-29 10:12:53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的原材料供应紧缺现象凸显,中国、欧洲均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供应荒。

据外媒报道,大众汽车、戴姆勒和Stellantis等主要汽车制造商都在竞相确保欧洲的电池供应,但在电动化过程中,它们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寻找足够的电池原材料。如果无法获得足够的锂、镍、锰或钴供应,可能会减缓企业电动化转型的速度。

目前,动力电池原材料大幅度上涨,四大主材、镍/钴/锂/铜/铝、氢氧化锂、碳酸锂、六氟磷酸锂、PVDF(聚偏氟乙烯)、VC(碳酸亚乙烯酯)等价格集体上扬,部分辅材较年初上涨数倍,甚至“一货难求”。以钴为例,国内现货钴的价格已从去年4月不到24万元/吨的低位,上涨至如今的38万元/吨,涨幅近60%。

如果从全球电动汽车发展来看,电池材料的供给问题是全球性的。有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到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达406 GWh,而动力电池供应预计为335GWh,供需缺口约18%;到2025年,供需缺口将扩大到约40%。

可见,汽车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动力电池的供应链安全问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抢跑优势的中国品牌更要予以重视,否则容易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笔者认为,要想确保动力电池供应链安全,需要多管齐下。

首先,相关企业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尽量确保供应商实现稳定供给。比如近年来宁德时代不断完善产业链的上游布局,加强锂矿石、镍矿方面的投资,并加强了磷酸铁锂、电解液等原材料的储备。再如蜂巢能源为保障原材料供应,投资了锂矿和锂盐厂,自建正极材料厂,并表示会再投资新的上游企业。刚刚启动造车不久的小米汽车也未雨绸缪。公开资料显示,雷军在2013年就对电动汽车产业有了兴趣,先后投资了数十家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公司,涉及芯片以及电池。

其次,相关企业要积极研发新型电池,降低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度。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绝大部分电池产品都依赖锂和钴,可惜这两种核心资源,中国储量都不富裕。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锂储量为2100万吨,其中44%在智利,22%在澳大利亚,9%在阿根廷,7%在中国,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约80%的需求依赖进口。作为贵金属的钴,2020年全球探明的钴储量约710万吨,有约50%分布在刚果(金);而中国已探明钴储量约8万吨,仅占全球总储量约1%,国内钴资源近99%依赖进口。

要想降低对外进口依赖度,就需要开发新型材料电池,比如钠离子电池。钠元素是地壳中储量第六丰富的元素,且地理分布均匀、成本低廉。目前,宁德时代已经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室温下15分钟内可充电至80%的容量,在零下20℃的环境下,电池完全充电后的能量损耗不到10%;其下一代钠离子产品的能量密度预计将超过每公斤200Wh,与磷酸铁锂电池水平相当。

最后,相关企业还要加紧研发动力电池可回收技术。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到2025年预计将接近80万吨。数量如此庞大的退役电池,如果回收利用得好,就是一座巨大的矿山。

不过,当前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面临三大挑战:拆解困难、经济价值低、电池剩余价值难估计。有数据统计,我国目前经营范围包括“电池回收”的企业就有3000多家,但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甚至有些小作坊连回收规范都达不到,难以形成良好的产业规模。

中国一向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良传统。新型材料电池的研发以及动力电池回收的推动,都是可以集中全产业的力量实现突破的。比如,钠离子电池要想大规模普及,就需要进一步提升电池的综合性能,而这需要全产业链的参与。宁德时代就对外宣布,到2023年建立一个“基础产业链”,将邀请供应商、客户和研究机构共同加快促进和发展钠电池。再比如动力电池回收,技术上的突破、产业链的形成,无不投入巨大且回报周期长、风险高,单靠个别企业的力量过于薄弱,如果能举全产业之力,则情况会大为改观。

走一步看一步是庸者,走一步算三步是常者,走一步定十步是智者。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来说,需要涌现更多智者,以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记者:张忠岳 )

关键词: 供需缺口 车企 无电之车 原材料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网络消费网的作品,版权均属网络消费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网络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网络消费网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热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0 www.sos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网络消费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15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